记者 张耀 通讯员 俞丽莎
近日,第五届“七月之光”暑假阅读与写作系列公益讲座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温情落幕。这场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作家协会、市诗词楹联学会、市融媒体中心歌画青苗艺术有限公司携手承办的公益活动,在短短5天内,以10场主题鲜明的课程吸引超800人次参与,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在文字的浸润中相聚。
课程多元,铺展立体文学画卷
从实用写作技巧到深度文化浸润,从趣味游戏互动到高阶思维训练,10位主讲师为不同年龄的参与者次第点亮文学天地。
楼向东从文章标题的由来切入,以“多读多背、专注课堂、坚持日记、学会考证”四大要点,让记叙文写作有章可循;华柯从东阳方言特色出发,在乡音互动的欢声笑语中,悄然解开吴语语系里深藏的文化密码。
南寻(化名)将课堂化作遨游文学海洋的“鹦鹉螺号”,教会大家用精准表达传递真挚情感;吴红花以“节气与生活”的关联为钥匙,带领大家轻轻推开了童诗创作的大门。
包钰莲通过“猜人物”“宝盒盲选”等趣味游戏,巧妙解锁细节描写的三大技巧;吕端伊以“诗是活的”为主题,从太阳雨中捕捉灵感,让诗歌真正住进日常生活。
魏薇的“故事六把钥匙”,为记叙文创作指明清晰路径;吕静慧在诗词背诵与香篆体验的融合中,让大家读懂苏东坡的豁达胸襟。
徐海金的“想象力魔法”,借助“扮演唐宋八大家”“握拳记忆法”,让古诗文记忆变得妙趣横生;何王琦通过“冰激凌失踪案”“辩论实战”等互动设计,成功点燃逻辑思维的火花。
跨龄共赴,续写文字之约的温情
“七月之光”不仅以多元课程构建起立体的文学世界,更以跨越年龄的参与热情,印证着文字的强大吸引力——“超800人次参与”的背后,是4岁孩童跟着念诵诗歌的稚嫩声线,是70岁老人认真记录笔记的专注身影。
吴宁四校四(6)班学生胡涵硕坦言:“老师讲得好,互动性强,我收获特别多。”其同班同学马梓洋也深有同感:“活动有趣又生动,让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马振鹏、詹家琦、王哲泓等准高中生不禁感慨:“要是早点听到这样的课就好了。”
家长们的深度投入更让这场文学之约暖意融融。吴宁四校雍和路校区一(3)班学生卢若熙的妈妈,在听完楼向东的课后说:“像推开了一扇明亮的窗,这些课既是镜子也是明灯。我会把感悟分享给女儿,让她在写作上得到启发。”
授课老师同样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收获满满。连续参加了3届的吴红花说:“学生一年比一年热情,有往年的老学员,有兄弟姐妹结伴而来的,还有从杭州、宁波回东阳过暑假的孩子,各种组合都有,特别温暖。”吕端伊则分享道:“教大家写诗歌,不光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抒发情感,更希望他们通过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发现,尤其是对世界万物的爱,写出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好诗。”
“‘七月之光’的成功,离不开大家对教育与写作的热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朱国强表示,作为东阳本土连续举办的公益课,“七月之光”早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让东阳方言里的生活智慧被看见,让古典诗词里的精神力量被感知,更让文字成为填平代际鸿沟的温暖媒介,为这座城市的夏日持续注入书香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