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心晴门诊”,暖色调的装潢风格以及柔和的灯光,为门诊营造出舒缓宁静的氛围。当天,市民马女士正带着孩子等待就诊。她说,孩子近来情绪一直不高,还连续失眠达半个月。起初以为只是短暂不适,直到焦虑情绪严重干扰学习生活,才惊觉孩子可能是心理亮起了“红灯”。
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连日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我市已有6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相继开设全新的“心晴门诊”。作为今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开设“心晴门诊”旨在为市民的心理健康撑起“保护伞”。那什么是“心晴门诊”?这个门诊又有何特别之处?
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王华介绍,该院“心晴门诊”于今年5月初正式开诊。此前,该院已开展多年心理诊疗服务,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就诊需求,决定对原有门诊进行升级改造。“心晴门诊”聚焦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等轻度心理问题,与传统精神科主攻抑郁、精神障碍等重症形成互补,尤其关注青少年群体,同时为有需要的成年人敞开大门。
目前,市人民医院“心晴门诊”设有两个诊室,两名医生轮班坐诊,日均接诊量约40人次,基本处于满号状态。门诊医生金婉君表示,每位患者初诊时,都会接受系统全面的心理评估,随后医生会“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采用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症状稍重者,谨慎使用药物治疗;遇到病情严重的个案,则及时建议转诊至专科医院,确保诊疗方案精准有效。金婉君提醒,心理健康问题和普通疾病一样,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若出现持续性情绪低落、睡眠紊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另外,日常通过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释放压力,也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
一直以来,公众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诸多误解,不少人将心理门诊与精神病院画等号,导致许多有心理困扰的市民讳疾忌医。为打破认知壁垒,我市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科普行动。
近日,市中医院中医心质大健康中心的专家团队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科创大楼为市老年开放大学部分学生作心理主题讲座。截至目前,该中心共开展心理健康讲座70余场,足迹遍布学校、社区、老年大学等场所,讲座内容根据对象不同略有调整,惠及近5000人次。
市中医院心质大健康中心内的“心晴门诊”同样由两位医生坐诊,两人均具中医师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资质,并保障每周不少于5天的诊疗服务,治疗手段以中药为主、辅以心理咨询,部分严重患者则转介至专科医院。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横店文荣医院、横店医院、市红会医院同样开设了“心晴门诊”,便于有需要的市民就近获取心理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
从硬件设施的完善到专业团队的组建,从个性化诊疗到广泛的科普宣传,我市正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今年以来,我市结合“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作为重点,由市第七人民医院定期开设睡眠管理工坊,持续为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同时组织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劳动者提供心理咨询、疏导和干预服务等。
来源:东阳日报